走进武汉市蔡甸博物馆 探寻知音文化印迹
来源:楚天都市报     时间:2022-01-19 10:27:07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通讯员 孙克亮

一馆收藏,汇千年文化。在武汉市蔡甸区博物馆,许多珍稀的藏品,犹如动人乐章,浸透着时代的韵律,孕育着深邃而厚重的文化。

1月14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位于汉阳大街文化艺术中心院的蔡甸区博物馆,探寻这一曲高山流水的文化屐痕,叩问这一座历史名城的前世今生。

一截残碑定格历史

在博物馆内,一块刻有“贤钟期字子期墓”等字样的残碑陈列于此,这块于清光绪十五年(1898年)所立的石碑,虽碑文已残,却将2000年前那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传说“定格”在这方土地上。

史载春秋时的楚国有位乐师叫俞伯牙,琴弹得很好,他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巧妙地融入琴声及韵律之中,但没有人能够听懂。有一天,伯牙在长江边忘情地演奏,恰逢樵夫钟子期路过此地,美妙的琴声引发钟子期的感慨:“多么巍峨的泰山,多么浩瀚的江河啊!”俞伯牙闻言十分惊讶,他没想到一位山野樵夫,竟能听懂他琴声中的弦外之音。知音难遇,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了好朋友。一日,伯牙去子期家拜访时,惊闻子期病逝的消息,伯牙在心痛之时,感到世上已再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于是悲痛摔琴,并发誓从此永不弹奏。

作为知音传说历史文化传承的文物载体,钟子期墓坐落在蔡甸区蔡甸街马鞍山南凤凰嘴。据旧志记载,明代钟子期墓旁建有古亭,亭内原有一块年代久远的青石墓碑,但现在这些旧迹已不复存在。1988年,汉阳县(现蔡甸区)人民政府重修知音亭,亭内重立新碑。2012年,伯牙子期纪念园落成,以纪念那段传承千年的知音际会。

作为最重要的文物遗存,这块残碑被移入博物馆内保存。

青花瓷上琴声和鸣

当地有关知音传说的文物,并非只有这块残碑和钟子期墓,在博物馆里,极目新闻记者还看到了一尊名为《携琴访友图》的明朝青花瓷坛。

在瓷坛上有这样的画面:一位仙逸儒雅的老者神态怡然,携琴漫步徐行,旁有一儿童随行引路,尽显天真活泼。但见天空一轮明月高悬,微风和煦,远处群山滴翠,云雾缭绕,路旁柳树松树随风摇曳,呈现给观者一幅祥和安宁,共享天伦之乐的画面。整幅图画构图精妙,工写兼备,勾勒、渲染、点缀并用,犹如一幅精美的中国水墨画。

这段携琴访友的典故即出自伯牙与子期的传说,历代文人据此创作出携琴寻芳、携琴访友等绘画题材,自明代起被广泛地运用于瓷器、漆器和雕刻中。僧七处、文徵明、黄慎、傅抱石、张大千……古今名家们的笔下都曾留下风格不同的《携琴访友图》,从中可见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已流传甚广,并深入人心。

千年知音传说是蔡甸的文化之根,一曲《高山流水》演绎了一段“知音”的旷世佳话,并逐步延伸成为知音文化。它不仅在蔡甸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走出荆楚,成为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众多传说流传千年

作为楚文化的一部分,知音传说流传到战国时代,被载入先秦典籍《列子》和《吕氏春秋》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经典内容,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到明代又有冯梦龙将其加工创作成白话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使知音故事雅俗共知。“高山流水”和“知音”的典故及词义,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础的文化称号,具有促进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的深远意蕴。

早在2006年,武汉就开始将“伯牙子期传说”申报国家级非遗,但数度落选。其原因,“伯牙子期传说”是民间故事,没有这段传说的完整证据链。而此前“伯牙子期传说”的申报,只有明代作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一孤证。其中虽然详细记载了故事的地点在“汉阳江口”,但评审委员们认为“汉阳江口”可能是小说作者安插的一个虚构地。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生王源,在做《伯牙子期传说圈研究》研究生论文时,发现了明代说书人的话本——《贵贱交情》。此书不仅比《警世通言》早14年,关键点在于该话本还详细记载了伯牙子期故事以及地点,即“汉阳”“马鞍山”“集贤村”等地名,更令人信服的是,话本中的诸多地名至今仍存。因此,原来申报的孤证,变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最终“伯牙子期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金手镯见证唐代民生

漫步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一道历史的长廊。商凤纹青铜方罍、战国薄格青铜剑、唐代金手镯、康有为的真迹……让人不禁感叹,拥有着厚重知音文化的蔡甸的确是人杰地灵之地。

作为一家区级博物馆,虽然并非每件文物都是绝世罕见,但却都是这片楚文化发祥地沧桑变化的见证者,这其中最为让人震撼的非“商凤纹青铜方罍”莫属。

1966年出土于蔡甸永安街竹林嘴的“商凤纹青铜方罍”,造型雄浑、型体巨大;集浮雕、线雕于一身;铸造技术高超卓绝;精美的纹饰神采飞动,是商朝后期青铜器的杰作。据博物馆馆长邓操介绍,青铜罍尤其是方体罍流行时间短,数量十分稀少,至今有4000多年,保存完好,十分罕见。

在这儿,记者还看到了与越王勾践剑同时代的战国薄格青铜剑,这柄出土于蔡甸街熊家岭的青铜剑,长 44.1 cm,宽4.7 cm,重445g,虽然没有越王勾践剑知名,但其对于研究同时代铸剑技术的演变是一个较好的佐证。

该馆最具人气的藏品之一,当属一对唐代中期的金手镯,距今虽然过去了一千多年,但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它比现在的手镯稍宽,带凹槽状,手镯尾部的金线缠绕得异常精美。“从当时出土文物来看,墓主仅为普通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中期国强民富,人民安居乐业。这对金手镯的出土,也填补了博物馆金器的空白。”邓操解释。

除此之外,里面还有一副康有为手书的对联:“大风吹地转 高浪蹴天浮”,墨色浓淡相映,行笔生动,传递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意蕴。

精美的文物及其背后的传奇故事,让人深深着迷。来蔡甸,一定不能错过这家博物馆,漫步馆内,可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感受知音文化之美。

关键词: 蔡甸博物馆 文化 印迹 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