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于课文学习 编演课本剧有啥注意事项?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3-16 15:21:46

课本剧最初是以“助于课文学”的功能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把课文改编为戏剧,将某个故事或情境,用戏剧语言进行展示,以表达课文主题。在我国,课本剧是教育与戏剧在20世纪80年代共融的产物,虽属戏剧范畴,但它姓“小”,是基于课文内容的一种小戏,有“小戏大形象”的说法。而且它又是舞台剧,是课堂移入舞台的“立体化”表现,所以也曾有人以“妙趣横生的课本剧教学法”来说明课本剧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课本剧的育人价值突出

一般情况下,课本剧是只有一场或场次较少的独幕剧。它虽属小戏,但也需要主题深刻、构思严谨、事件明晰、情节动人、人物鲜明、语言精练。它将纸面上的故事、“面”的人物转化成“立体”的故事场景和艺术形象,而这些人物形象由于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准确、具体、迅速地把教育的道理立体化地展现出来,易为学生所领会,并影响他们的言行。课本剧所反映的思想教育,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在知文、懂理、移情、固志、导行的排演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汤恒在《南开新剧团对今天的意义》一文中让我们看到了课本剧还具有更多的育人价值。他认为“编演话剧把学生们凝聚在一起,在老师或者导演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任务,有利于增进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展现他们的潜能,应该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可以说,集体编演课本剧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综合能力及挖掘潜力的良好时机。

课本剧作为一种美的事物,以形象的手段、可感的形式表现美,引发感情的激荡,形成情感共鸣,在愉悦中激发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本质力量。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悦与满足。所以说课本剧以形化人、以美育人,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本剧是民族学生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有效载体

课本剧活动最初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出现的新生事物,随后各地开始以戏剧形式改编课文,进行课本剧编演,对学生的语文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课本剧喜闻乐见,成效明显。随着新时代文化润疆工程的开启,课本剧编演活动,对推进民族学生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语文教科书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

文以载道历来是语文学科的鲜明特征之一,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承载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使命”,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呈现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所承载的育人任务,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树立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我是中国人”的归属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并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力、价值选择力和价值塑造力。

所以,在课本剧剧本的选取中,应选取具有能增强“五个认同”价值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体验、情感归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为意愿上来,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模仿强化课文语言,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

统编语文教科书课文文质兼美,以此为基础改编后的课本剧,也同样是语言学的典范,比学生日常惯的大部分语言更为正规,这些语言既可以使学生接触规范语言,又能感受到文字所带来的文化影响。

黑格尔曾说,戏剧就是对话的艺术。文学、表演、舞蹈、歌唱、语言等这些课本剧的艺术表现手段中,“对话”是戏剧语言中主要的表现形式。面对面说话是语言最基本和首要的用途,而课本剧提供了面对面说话的学情境,课本剧中的对白也是最接人们日常对话的一种形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说,排演课本剧是得其环境中所使用语言的良好契机。现阶段,某省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处于能听懂但不太会表达水的民族学生占比40%左右,组织这部分学生开展课本剧排演活动,让已具有最基本语言交际能力的民族学生能继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对于语言障碍儿童而言,操控他们对目标语言范例的接触,提高其接触频率是有效增加突显度的方式”。模仿剧中对白,反复练说,使学生能足够多地接触剧本提供的语言范例,对课本语言获得一定的熟练度,从而得声调系统,促进语音发展;积累词汇,促进语义发展;丰富句法形态,促进句法发展。模仿和强化,虽是儿童早期获得语言的常用技巧,但对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存有障碍的民族学生来说,却是很有价值的语言促进技巧。“母语的语言教学实际就是指完成了语言获得,即能够顺利地听和说一种语言之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语文教学’”。在民族学生表达话语之前,这种语言训练是积累语言的途径之一,是对民族学生早期“语言获得”不足的弥补。后期再通过语言环境创设,使模仿到的语言在交互中被合理运用,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经历这个模仿积累阶段后,才能进入语言模式使用阶段和非模仿的表达启动阶段。

第三,练会话和独白,提高国家通用语言的会话技能和叙述技能。

儿童受环境的影响,具有顺应语境的话语转换能力,即能根据听者的理解水选用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在编排课本剧时,教师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补充会话,丰富故事内容或推动情节。而剧中会话语言规范,语义或直白或内涵丰富,极具应对。练说这样的会话,能提高学生会话的适应和应对。有些课本剧中,多会采用独白方式,交代故事的起因或作为情节发展的过渡。学生的这种叙述技能也会伴随着课本剧的排演逐渐得到发展。学生会得更为多样的连接前后句子或内容的方式,能向听众讲述故事背景,还能对故事中的事件进行评价。

当然课本剧中的会话与独白,只是虚拟的沟通交流或表达,关于口语中的交流技能还有待于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

编演课本剧的注意事项

民族学生作为编排课本剧主体时,应以学、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目的,强化语言表达训练,防止以舞蹈、歌唱、音乐或肢体动作为课本剧的表现主体,弱化语言表达。例如,歌舞剧、音乐剧,包括以动作表演为主的哑剧,虽都是课本剧的范畴,但民族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中,要着重加强课本剧的语言表现力。

课本剧排演中,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写意、假定和象征,建议简单布景,多一些艺术化的虚拟动作,在语言表达和人物刻画上下功夫,方有审美价值,过于求真,反失戏剧的意蕴。某省域课本剧评优活动中,不少课本剧实景拍摄,例如,排演《红楼春趣》,非要到凉亭不可;描写战争场面的,非室外才能体现急行军;连《开满鲜花的小路》这样有趣的童话,都要在花坛旁边去演。还有甚者,重资购置服装,本末倒置。我们建议在服装、道具的选择上,还是以自己动手制作为原则,尽量不花销或少花销。

学校演剧曾是中国话剧的开端。课本剧的排演,在今天的新疆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让课本剧成为“双减”背景下,开启民族学生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作者孙铭)

关键词: 课本剧注意事项 育人价值 课文学习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