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将至 90后“守艺人”如何让钧瓷烧制技艺“潮”起来
来源:顶端新闻     时间:2022-04-28 16:25:51

当传统碰上新潮,当青春邂逅非遗,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河南有这样一批青年非遗传承人,他们从上一代人身上扛过大旗,让自己的青春在坚守与创新中熠熠生辉。

“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顶端新闻联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寻找一批青年非遗人,看他们如何练就非遗“手艺”,传承“守艺”之心。

今天的主角是河南省禹州市1993年出生的周济慈,看他如何将钧瓷烧制技艺“潮”起来。

出身钧瓷世家的他谈起钧瓷眼里总是闪着光

钧瓷始于唐兴于宋,是“钧、汝、官、哥、定”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自古到今,造型端庄大气与釉色的沉稳浑厚,两者搭配起来更显得相得益彰。

“钧瓷的窑变在陶瓷中打破了古代陶瓷‘南青北白’的局面,为陶瓷增添了重重的一抹色彩。七十二道工序,生在成型,死在烧成。匠人们运用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和智慧,凝练出这样惊艳绝伦的钧瓷作品,实属不易,所以钧瓷这项非遗技艺值得我们了解和热爱,也值得我们匠人代代相承。”谈起钧瓷,这位90后小伙眼里总是闪着光。

周济慈出身钧瓷世家,祖父、父亲都以钧瓷为生计,代代相承。他从小在神垕镇长大,记忆里老一辈匠人常这样教育子女:“如果不好好上学,就回来烧窑。”

“现在这样说的不多了,年轻一辈听到这句话,会感觉回来烧窑是件很丢人的事情,后来当我真正进入这一行,才知道其实父辈们都清楚,烧窑是非常辛苦枯燥的事情,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过得更好。”周济慈说。

“开窑”就像“开盲盒”从年轻人审美中钻研新潮艺术表达

选择回来传承钧瓷技艺,周济慈表示,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其祖父周有,周有老艺人在钧瓷上付出了一生。在祖父去世后,周济慈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继承下来这份遗志?

正如父亲周松建一样,周济慈选择将这份尚未完成的任务,以及老一辈人努力维持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

在从事这一行业之后,周济慈日渐发现钧瓷技艺的乐趣,“开窑的一瞬间,我有时会惊喜,有时会沮丧,对我来说每次创作就像‘开盲盒’一样,久而久之我也想着自己去尝试一些新的创作,这也是我后来越来越喜欢的原因。”

与大部分的钧瓷传承人不同的是,周济慈并非一味地照搬照套前人的器型和釉色,而是学以致用,不断实践与创新。

“我从最传统的釉色入手,将宋钧和茶器结合,尤其是‘三才碗’,后来发现,在北方‘三才碗’的茶台使用率很低,就觉得不太适合。于是在此基础上尝试后,慢慢通过宋钧天青点斑的风格,自己也想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搭配,将玉石釉和红斑结合,就这样‘红霞’就出来了。我还以改变‘点’的方式,通过点和扫让红斑在玉石釉上若隐若现、飘飘洒洒,釉色流动下来的釉泪终于呈现出别样的效果。”周济慈绘声绘色地说。

不仅如此,周济慈还从年轻人的审美视角将现代审美的“闻香杯”融入其中,使釉色的优势充分表现出来。

“这种手法的融合可以将‘红霞’充分晕染开来,艺术效果更加飘逸,但整体效果没有完全打破传统,而且我也没有想过打破传统,毕竟传统出身,更重要的是千年来老一辈人总结的经验,为什么非要完全打破呢?”周济慈慢慢在探索中找到了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新时代“守艺人”:“守”得住寂寞玩得出“新”感觉

自入行以来,周济慈获得了大大小小不同类别的奖项,但谈及他对非遗的贡献时,他认为莫过于“留守”。

“选择回来继承下这门手艺,并且融入进去,让更多的人去认识钧瓷,我想这是我最大的成绩了。当我设计的作品获得奖项,以及收获朋友和市场的认可时,我也以一个‘非遗人’的身份向大家推介了河南,让更多人认识了‘汝瓷、官瓷、钧瓷’这些非遗瓷器。”周济慈说。

在周济慈身上,也展现着年轻一代“非遗人”的精神。周济慈认为,“守”是最基础的,要耐得住寂寞,稳下心去做;另一点是“新”,不仅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做些创新的、能够迎合现代审美的、市场能够接受认可的作品,也要走出一条新的传播钧瓷文化的道路,以新的形式去宣传,适应市场的变化。

“现在钧瓷传统行业新鲜血液越来越少,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去让更多年轻的00后融入钧瓷行业,以‘新’的方式培养更多从业人员,只有把‘守’和‘新’做到,才能走出一条属于钧瓷自己的阳光大道,非遗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周济慈说。(记者 黄亚芳)

关键词: 五四青年节 钧瓷烧制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审美 钧瓷世家